政策法规

《吉林省慈善条例》解读(下)

发布时间:2024-9-12 浏览:476

      2024年7月31日,《吉林省慈善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将于9月5日起正式施行。这是202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修订后,省级层面出台的地方性慈善法规,也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具体举措。《条例》立足吉林实际,配套衔接上位法,对《慈善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进行整合、优化和补充。《条例》的诸多条款体现了制度创新和吉林实践经验。
      11.《条例》针对遗嘱捐赠有哪些规定?
《条例》明确,自然人以遗嘱方式将个人财产捐赠给慈善组织的,可以要求签订遗赠协议,约定捐赠清单、捐赠方式、交付时间等事项,慈善组织应当与其签订遗赠协议。遗赠生效后,接受遗赠财产的慈善组织应当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将遗赠财产用于慈善目的,无正当理由未按协议将遗赠财产用于慈善目的的,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取消慈善组织接受遗赠财产的权利。捐赠人在签订遗赠协议时可以确定监督人,监督受遗赠人按照捐赠人意愿将遗赠财产用于慈善目的。
      12.《条例》针对重大突发事件救助有哪些规定?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应急慈善活动纳入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健全慈善领域应急预警响应机制,明确政府有关部门在应急慈善工作中的各自职责,及时有序引导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募捐和救助活动,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慈善活动的效率。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组织、协调、引导开展应急慈善。鼓励慈善组织、慈善行业组织建立应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根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引导,依法开展或者参与应急慈善活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捐赠款物分配送达提供便利条件,简化相关程序,提高捐赠物资分配送达效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为捐赠款物分配送达、信息统计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13.《条例》关于慈善信托有哪些规定? 
《条例》明确设立慈善信托、确定受托人和监察人,应当采取信托合同、遗嘱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书面形式。《条例》明确慈善组织担任受托人的,向办理其登记或者予以认定的民政部门备案;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的,向办理其登记注册地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条例》明确设立慈善信托,应当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慈善信托财产及其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条例》还对信托变更和信托终止作出规定。
      14.《条例》关于慈善事业的促进措施有哪些具体内容? 
《条例》确立了慈善事业的促进措施。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社会力量可以通过实施公益创投、孵化培育、人员培训、项目指导等多种方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条例》明确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境外捐赠用于慈善活动的物资,依法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设立慈善信托开展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受益人接受慈善捐赠,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捐赠人向慈善组织捐赠实物、有价证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的,依法免征与权利转让相关的行政事业性费用。《条例》明确建立完善慈善事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制度、薪酬管理制度。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对慈善志愿服务进行激励褒奖。《条例》明确建立慈善捐赠回馈机制,对参与慈善捐赠和慈善公益活动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其单位职工、个人家庭成员发生特殊困难时,应当予以优先资助。
       15.《条例》关于慈善信息统计发布有哪些规定?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国家统一的慈善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慈善信息。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的受托人应当在该信息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发布慈善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慈善组织在其他渠道公开的信息,应当与其在统一平台上公开的信息一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时限、方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慈善信息。
      16.《条例》关于信用记录有哪些规定?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慈善组织及其负责人、慈善信托的受托人信用记录制度,将信用记录纳入省社会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并依法向社会公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有关单位、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估。有关部门应当将慈善组织信用状况、评估结果作为财政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的参考依据。
      17.《条例》关于慈善服务有哪些规定?
《条例》明确,鼓励和支持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加强协作,共同开展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等慈善服务。鼓励和支持慈善组织委托有服务专长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医疗康复、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慈善服务。《条例》明确鼓励和支持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慈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提供慈善志愿服务。
      18.《条例》关于设立专项基金有哪些规定?
《条例》明确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以设立专项救助基(资)金、定向公益性项目等形式进行慈善捐助的,慈善组织应当与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明确专项基金设立目的、冠名方式、财产使用与保值增值方式、各方权利义务、终止条件和剩余财产的处理等内容。专项基金收支纳入慈善组织账户,不得开设独立账户和刻制印章。慈善组织不得利用专项基金再设立专项基金。
      19.《条例》关于慈善组织以外的组织和个人开展慈善活动有哪些规定?
《条例》明确,鼓励慈善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个人通过捐赠财产、提供服务、设立慈善信托等方式开展慈善活动。鼓励城乡社区组织、单位设立社区、单位基金,用于在本社区、单位内部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城乡社区组织、单位开展群众性互助互济活动的,可以依法委托慈善组织进行财产和项目管理或者设立慈善信托。
      20.《条例》关于个人求助如何规范?
《条例》规定,个人因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向社会发布求助信息的,求助人和信息发布人应当对信息真实性负责,不得通过虚构、隐瞒事实等方式骗取救助。从事个人求助网络服务的平台应当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对通过其发布的求助信息真实性进行查验,并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

                                                                                        

                                                                                         来源:吉林民政

                                                                                         初审:张悦

                                                                                         复审:王靓丹

                                                                                         终审:张洪珠

 

版权所有:长春市慈善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0431-81218150
地址:长春市皓月大路1155号
技术支持:瑞捷网络科技
备案号:吉ICP备2021000774号

返回首页
一键拨号
关于我们